布施可得哪五种功德?
毗舍离与摩揭陀国隔着恒河,摩揭陀国在恒河的南边。毗舍离在恒河的北边,也是当时的16大国之一。这两个国家,都是信奉佛法的,当阿难尊者入灭的时候,为了争着供养阿难尊者的舍利,差点要打起来了。阿难尊者没办法,怎么办呢?就在恒河上方的空中涅槃了,舍利分到恒河南北两岸,一国一半,这样才避免了争斗。那时候,佛祖在猕猴林中,带领500位弟子。那时师子大将前去礼佛。这位师子大将从名字来看,估计是一个威猛的将军。面对这位将军的时候,佛祖是怎么教诲他的呢?佛祖问他:“平时有没有坚持布施啊?”这位师子一听,很高兴啊,说:“有啊,我经常在交通要道和市中心布施呢,需要吃的就给吃的,需要喝的就给喝的,需要衣服就给衣服,需要交通工具就提供交通工具,反正对方需要什么,我就尽量满足对方。"佛祖赞叹师子:"善哉,善哉,你能够乐善好施,毫不吝啬,真是大善人啊。如果施主能够随时布施,有五种功德。"1 声名远播,社会主流、舆论都赞叹:某某人是大慈善家啊,热心慈善事业啊。2 布施的人,在大众中,心地坦荡,不会怯场。3 布施的人,更容易受到大众的敬仰。别人见到之后,容易升起欢喜心,就好像见到慈父一样。4 布施的人,来世可以生到善道。有的在天上做神仙,受到其他神仙的尊重;有的投胎做人,也是生到尊贵的人家。所以呢,家里穷不要怪父母,那是因为你上辈子不修福,不愿意布施,所以这辈子不能生到富贵人家。佛祖总结一下:乐善好施的人,功德无量啊。在大众中不会怯场,也不会有人刁难,所以有智慧的人应当广行布施,那以后就能到天上去享福啊。佛祖又说:“布施是为来世积累资粮,让你有更好的条件修行证道,你常行布施,善神就愿意保护你,让你称心如意。"为什么这么说呢?你要知道啊,布施的时候,面带笑容、动作轻柔,心里要非常欢喜;不要吝啬;不要轻视对方卑微;不要责备对方懒惰贪婪,这样就功德无量啊,这样就有机会证得三昧,有机会知道四圣谛的真理。所以呢,要想办法,随时布施。以后想证阿罗汉、证辟支佛,都是有机会的啊。这位师子大将听了佛祖的表扬之后,欢喜奉行。佛经里面,劝人布施的内容是很多的。经常有人会说,佛教、道教、儒家思想,都是一样,都是劝人向善的。这个话说对了一半。佛教、道教、儒家,这三者,都有劝人向善的内容。为什么呢?这个内容最适合普通人啊。男女通用,老少皆宜。你跟别人说慈善,说公益,说行善,虽然很多人未必能做到,但是通常都不会太反感你说的内容。至于三者的差异,我们这里就不要讨论了,免得生出不必要的争论。 经典原文:闻如是:一时,佛在毗舍离猕猴林中,与大比丘众五百人俱。尔时,师子大将便往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尔时,佛告师子:“云何,师子,家中恒布施乎?”师子白佛言:“常于四城门外及都市,随时布施,不令有缺,须食给食,衣裳、香华、车马、坐具,随彼所须,皆令给与。”佛告师子:“善哉!善哉!乃能惠施,不怀吝想。施主檀越随时惠施,有五功德。云何为五? 于是,檀越施主名闻四远,众人叹誉:‘某甲村落有檀越施主,恒喜接纳沙门、婆罗门,随所给与,不令有乏。’是谓,师子,檀越施主获此第一之德。 复次,师子,檀越施主若至沙门、刹利、婆罗门、长者众中,不怀惭愧,亦无所畏,犹如师子兽王,在群鹿中亦无畏难。是谓,师子,檀越施主获此第二之德。 复次,师子,檀越施主众人敬仰,见者欢悦,如子见父,瞻视无厌。是谓,师子,檀越施主获此第三之德。 复次,师子,檀越施主命终之后,当生二处,或生天上,或生人中;在天为天所敬,在人为人尊贵。是谓,师子,檀越施主获此第四之德。 尔时,世尊便说斯偈: “心常喜惠施,功德具足成, 在众无疑难,亦复无所畏。 智者当惠施,初无变悔心, 在三十三天,玉女而围绕。“所以尔者?师子当知:檀越施主生二善处,现身尽漏,至无为处。”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施为后世粮,要至究竟处, 善神常将护,亦复致欢喜。 所以然者?师子当知:布施之时,恒怀欢悦,身意牢固,诸善功德皆悉具足,得三昧意,亦不错乱,如实而知之。云何如实而知?苦谛如实而知,苦集、苦尽、苦出要如实而知。 是故,师子,当求方便,随时惠施,若欲得声闻道.辟支佛道,皆悉如意。如是,师子,当作是学!” 尔时,师子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摘自小乘阿含部第0539部 增壹阿含经 符秦三藏昙摩难提译 作者:滕建波 ©声明:本文由精进群义工根据午间分享整理,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