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真正发菩提心
有人说,我也想追求上进,希望早发菩提心,那怎样才能发菩提心呢? 以前推荐过净土宗十一祖省庵大师的经典开示:《劝发菩提心文》,里面介绍了十种发菩提心的助缘,我们可以学习一下,看看哪一种能启发自己的大乘法芽。 以前介绍过,估计看的人不多,末学今天分享一下这篇开示吧。 劝发菩提心文 省庵大师(公元1686—1734年),讳实贤,字思齐,江苏常熟人。 不肖愚下凡夫僧实贤,泣血稽颡,哀告现前大众,及当世净信男女等,惟愿慈悲,少加听察。 尝闻入道要门,发心为首;修行急务,立愿居先。愿立则众生可度,心发则佛道堪成。苟不发广大心,立坚固愿,则纵经尘劫,依然还在轮回;虽有修行,总是徒劳辛苦。故《华严经》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忘失尚尔,况未发乎?故知欲学如来乘,必先具发菩萨愿,不可缓也。然心愿差别,其相乃多,若不指陈,如何趋向? 真正的大师都是很谦虚的,从来不说自己是大师。 你看省庵大师说自己是不肖、愚下凡夫僧。 市面上说自己是大师的,通常都不是真正的大师。 省庵大师呕心沥血,顶礼哀求大家:请大家发发慈悲,稍微听我说几句。 我听说学佛修行当中最重要的事情,第一件就是发心,修行最紧急的事情,第一件就是要发愿。 愿立则众生可度,心发则佛道堪成。 言而无文,行之不远。有些经典句子,末学就不一定都翻译成白话了,留给大家回味。 如果不发广大菩提心,不能立下坚固志愿,那么即便经过微尘劫,都还是在轮回里面打转转,虽然有修行,但也是徒劳无功。 所以《华严经》说:忘记了菩提心,虽然修各种善根,也是属于魔业。 《华严经》原文是: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根,是名魔业,省庵大师说的是: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有一个字不同,意思是一样的。 忘失菩提心都是魔业,何况你从来都没发出菩提心呢? 所以啊,想要学大乘佛法,必须先发菩萨愿,不能等啊。 从这里看出,省庵大师这篇开示是教化大乘根性的众生,希望他们早发菩提心,早日受益。 但是所发的大愿,有各种差别,如果不指明方向,怕是容易走错路啊。 今为大众,略而言之。相有其八,所谓邪、正、真、伪、大、小、偏、圆是也。云何名为邪、正、真、伪、大、小、偏、圆耶? 世有行人,一向修行,不究自心,但知外务。或求利养,或好名闻,或贪现世欲乐,或望未来果报。如是发心,名之为邪。 既不求利养名闻,又不贪欲乐果报,唯为生死,为菩提。如是发心,名之为正。 现在我为大众简单地来归纳一下,发的愿望有八种情况: 1 、邪 2、 正 3、 真 4 、伪 5 、大 6 、小 7、 偏 8 、圆 这是什么意思呢? 1 、如果有人修行只在外表做些表面功夫,不究自心,或者追求利养,或者追求名声,或者贪图现世的欲乐,或者盼望未来的人天福报,这样的发心,都叫邪。 不究自心有两种解释,一种是禅宗的参究,求开悟,一种可以理解为时刻觉察自己的起心动念,有没有违反五戒十善,这里是指后者。 2 、如果有人不求名闻利养,也不贪图欲乐,也不贪图人天果报,只为了脱生死,为自利利他,这样发心,就是正。 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众生。闻佛道长远,不生退怯。观众生难度,不生厌倦。如登万仞之山,必穷其顶。如上九层之塔,必造其颠。如是发心,名之为真。 有罪不忏,有过不除,内浊外清,始勤终怠。虽有好心,多为名利之所夹杂。虽有善法,复为罪业之所染污。如是发心,名之为伪。 3、 如果你念念都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虽然成佛之路非常久远,动不动就是三大阿僧祇劫,你也毫不畏惧退缩,看到众生刚强难伏,你也不会生出厌倦,就好像登万仞之山一样,怀着必须登顶的心,如同登上九层之塔,一定要达到巅峰,心比金坚,百折不挠,这样发心,就叫真心。 4、 如果你有罪过也不忏悔,有过失也不除灭,外表看上去清净,内心浑浊不堪,刚开始的时候很精进,时间长了就懈怠,虽然有善心,但是中间夹杂了名闻利养,虽然有善法,但是行善的时候造恶业,被罪业所污染,这样发心,叫做伪心。 特别强调一下,省庵大师这篇开示是给追求上进的人看的,所以普通人不要告诉他,避免起反作用。劝人向善勿过高,当使其可从。 普通人,哪怕他行善是追求名闻利养,我们也可以随喜赞叹,这个时候应当参考普贤十大愿王的随喜功德。 时刻要记住: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众生界尽,我愿方尽。菩提道成,我愿方成。如是发心,名之为大。 观三界如牢狱,视生死如怨家,但期自度,不欲度人。如是发心,名之为小。 若于心外见有众生,及以佛道,愿度愿成。功勋不忘,知见不泯。如是发心,名之为偏。 若知自性是众生,故愿度脱;自性是佛道,故愿成就。不见一法,离心别有。以虚空之心,发虚空之愿,行虚空之行,证虚空之果,亦无虚空之相可得。如是发心,名之为圆。 5 、众生度尽,我的愿才会尽,成佛了,我的心愿才算达成,这样的发心,叫做大心。 6 、看待三界如同牢狱,看待生死轮回如同怨家仇敌,这个是出离心,很好,但是呢,如果你只愿意自己逃生,不愿意量力随缘帮助别人逃生,那这样的发心叫做小心。 7、 如果在心外见到有众生,有佛道,愿意度化众生,愿意成佛,不忘自己的功德,我见没有泯灭,这样的发心,叫做偏心。 8 、如果知道自性即是众生,愿意度脱,自性即是佛道,愿意成就,万法惟心,心外无法,以虚空之心,发虚空之愿,行虚空之心,证虚空之果,连虚空之相也不可得,这样的发心,叫做圆心。 知此八种差别,则知审察。知审察,则知去取。知去取,则可发心。 云何审察?谓我所发心,于此八中,为邪为正?为真为伪?为大为小?为偏为圆? 云何去取?所谓去邪去伪,去小去偏,取正取真,取大取圆。如此发心,方得名为真正发菩提心也。 知道发心有这样八种差别,那就应当仔细辨别,知道辨别,就知道应当如何取舍,知道如何取舍,那就可以发心了。 怎么样审察呢?就是看我自己的这个发心,用这个八条去比对,是邪心还是正心?是真心还是伪心?是大心还是小心?是偏心还是圆心? 怎么样取舍呢? 我们要去掉邪心,去掉伪心,去掉小心,去掉偏心,保留正心,保留真心,保留大心,保留圆心。 这样发心,就是真正发菩提心。 作者:滕建波 ©声明:本文由精进群义工根据午间分享整理,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