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什么是清净布施?

    毗耶娑大仙又问:那什么叫做净施呢?  前面佛祖说了33种不净布施,这里再解释什么叫做净施。  佛祖说:大仙,如果有人深信因果,平等对待一切众生,生出慈心,希望给予对方快乐;生出常心,常心不知道是什么心,有可能是说悲心,悲心就是希望帮助对方解脱痛苦;生出喜心,也就是说见到众生快乐离苦,自己就觉得很欢喜;然后舍弃自己的物品来布施,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得到彻底解脱,希望一切众生都能成佛,这样布施就是清净布施。  另外有5种无上布施:  1、布施给佛祖,这是无上布施。  2、布施给僧众,这是无上布施,大家注意了,你以平等心布施给出家人,这个才能叫做布施僧众。  3、布施给弘扬正法的人,也是无上布施。  4、孝养父母,也是无上布施。希望大家都要抓住机会,不要等到父母不在世了才想起来要孝敬父母。  5、之前身处高位,后来失去权位变得贫穷的人,你去布施给他,也是无上布施。  以上的是无上布施。另外还有一些布施属于大布施:  1、布施给老人、鳏寡孤独、病重危急的人,也是大布施。  2、如果国王盛怒之下要杀害某人,你为了救他的命,不顾自己的生命和财物,这个也是大布施。  3、向病人布施药品,也是大布施。  4、对于持戒精严的出家人,你随时供给所需,也是大布施。  5、你布施给求智慧的人,也是大布施。  6、对于遇到危难的畜生,比如即将被人宰杀的畜生,你出钱买下放生,这个也是大布施。  7、如果有人很贫困遇到急用钱的时候,你来救急,也是大布施。  佛祖说,大仙要知道,这些都是大布施,应当如法修行。  如果有人受人所托来执行布施,如果他也能有清净心,那么也能得到布施的福报。  如果有人见到别人布施,自己生出随喜之心,很欢喜,愿意跟随对方一起布施,这样也能得到布施之福。  如果有人劝别人布施,如果对方能够以清净心布施,那么这个人也有大福。  有人又迷惑了,前面不是说不要劝人布施吗?这里怎么又说要劝人布施呢?  劝人布施,应当观机逗教,要教人以清净心来布施,这样才是有大福报。  如果你的方法不得当,让别人事后追悔,那个就属于不净施,这个就谈不上福报了。  前面说到劝人布施的问题,我们再多说一下。  刚开始为什么说大家不要随便去劝人布施呢?  因为你没有明白道理之前,用的方法很可能不是太妥当,这样有可能会导致别人事后追悔,甚至给不明白的人造成一个印象,信佛的人啊一天到晚让人捐款,烦死了,那就不太好了。  那要明白什么道理才可以劝人捐款呢?  末学建议最少要懂得两个道理之后,你劝人捐款才比较好,不至于给佛教抹黑:  1、知道什么是三十三种不净布施;  2、懂得善巧方便,观机逗教,在合适的时机,用合适的方法,劝合适的人做合适的布施。   你知道了什么是三十三种不净布施,你大概就不会去贪这个布施的功德,也不会去贪这个劝人布施的功德了。你懂得观机逗教这个道理,那就能让别人逐渐很愉快地接受你的正面影响,逐渐很开心地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布施。  打个比方,我们对于普通人,就不妨从宣扬孝顺父母开始,告诉大家,佛祖说的,孝顺父母就是无上布施,那跟供养佛法僧三宝都是一样的级别呢。这个方式大部分人都容易接受,也愿意去做。  对于有些人在孝顺父母这个方面已经做得不错了,还有余力的时候,你就可以引导他做更多的布施。  有人信佛,有人不信佛,你引导的方向也不必千篇一律。  对于信佛的人,如果孝顺父母之余,还有余力,你可以引导他去供养三宝,前提是他耗费的钱财不至于影响他的家庭和谐。如果超出家人认可的额度,那就不必勉强去做,如果你勉强去做,那就变成攀缘贪功德了,也会给佛教造成不必要的负面影响。  对于不信佛的人,在孝顺父母之余,如果还有余力,你就可以引导他去做其他的布施,比如给一些专业的慈善基金定期捐款,比如去资助贫困儿童上学等等。前提也是他的家庭能够接受的额度,不要超出这个额度,避免让他生出烦恼。  学佛修行的目标是了脱生死,彻底消除烦恼,而布施是助行,是其中的一个辅助手段,不要因为布施而生出烦恼,那样的话就有点本末倒置了。  对于精进群的师兄,由于各自的福报不同,布施的意愿也有区别,有些人福报大一些,布施的意愿强一些,有些人福报小一些,目前烦恼较多,还没有太多精力去做布施,那我们也会区别引导。  原文:  大仙问言:“何者净施?”  佛言:“大仙,若人有信缘于众生,而生慈心、常心、喜心,舍物布施,彼一切净若愿解脱,如是布施则为清净。复有五种无上布施。何等为五?一施如来则为无上,二施众僧则为无上,三施法器则为无上,四施父母则为无上,五施王者失位贫穷则为无上,如是施者是上布施。若施老人孤独病急,是大布施。若为王嗔一向舍弃系缚欲杀,若诸急难为救彼故不顾自命,为舍财物是大布施。施病人药是大布施。若于持戒具足众僧,随时施与是大布施。施求智人是大布施。若施畜生有怖畏者,所谓训狐乌鹿等畜是大布施。若人贫急施随所须是大布施。大仙当知,此为大施,常应正修。若复有人为他所遣持物布施,即有净心同得施福。若复有人见他布施,心生随喜,亦得施福。若人劝施,若人施物,如是等人,皆得大福。                       作者:滕建波  ©声明:本文节选自精进群午间分享《毗耶娑问经二卷》,欢迎转载。

Previous
Previous

《佛学初阶》先讲因果,后谈净土,是尚佳的佛法入门书

Next
Next

阿弥陀佛和我母亲的三年之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