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二十六丨净宗六祖永明延寿大师圆寂日

关于永明延寿大师圆寂日的说明

近有莲友反映,关于永明延寿大师圆寂日,社会流传有二个版本,一为农历二月二十六日,一为农历十二月二十六日。经有关学者老师指正,灵岩山寺法师多方查证,确认为农历十二月二十六日,现予勘误。敬祈广大莲友知悉。

附:各版本相关记录

一、杭州慧日永明延寿智觉禅师开宝八年十二月示疾。越二日焚香告众。跏趺而寂。塔于大慈山。——(宋代《五灯会元》卷第十)二、以开宝八年乙亥终于住寺。春秋七十二。法腊三十七。葬于大慈山。树亭志焉。——(《宋高僧传·宋钱塘永明寺延寿传》)三、以开宝八年乙亥十二月示疾。二十六日辰时。焚香告众。跏趺而化。明年正月六日。塔于大慈山。阅世七十有二。坐四十有二夏。——(宋代《禅林僧宝传·永明智觉禅师》)四、以开宝八年乙亥十二月示疾。二十六日辰时焚香告众跏趺而亡。明年正月六日塔于大慈山。寿七十二。腊四十二。

——(《景德传灯录》)

宋六祖杭州永明延寿大师

法华一部,佛事百八。

四重料拣利愚黠,万善作警察。

普期超拔,往生极乐刹。

视诸众生皆是佛,

只顾救生忘国宪。

赴市心乐颜不变,

蒙赦得遂出家愿。

日课佛事百八件,

法华一部佛十万。

若非大权示世间,

法幢谁能如是建。

——选自 印光大师《莲宗十二祖赞颂》

元代僧人优昙普度撰《莲宗宝鉴》赞叹永明禅师:“师(延寿)志诚殷重,专以念佛示人,同生净土,世称“宗门之标准,净业之白眉”。

永明延寿  导归净土

净宗六祖永明延寿大师(公元904~975年),唐末五代僧,为净土宗六祖,亦为法眼宗三祖。大师集大乘佛法为一身,融通各宗、会归净土,持律精严,欣求往生。其以华严一乘为究竟圆妙,以吾人灵明妙心为万法之本源,以西方净土为最终归宿,著《万善同归集》、《四料简》等为后世净土宗依据典籍,身体力行,理事双修,为后人树立了不朽的榜样。

一、归心佛乘  茹素诵经

永明大师(公元904—975年),讳延寿,字冲元,本丹阳(今江苏省丹阳市)人,后迁浙江余杭。永明幼年时,因父母口角,为了劝和双亲,竟从高榻奋跃而下,跪泣于地,父母因而感动,从此不再争执。弱冠之年,归心佛乘,决心茹素,日唯一食。又持诵《法华经》,一目七行,每展卷时,感动群羊跪听。

二、悲悯放生  出家悟道

永明自少天资过人,年十六时,曾著《齐天赋》献于吴越王钱俶,大众推为才子。曾为吴越王余杭库吏,年二十八任华亭镇将,督纳军需。时见集市中鱼虾飞禽等,每生慈悯心而购之放生。后因擅自动用库钱买动物放生,事发之后被判处死罪。

文穆王派人视之,指令监刑人,若见犯人惧怕,即杀之;否则释放之。大师临刑镇静自若,面无戚容,云:“吾于库钱毫无私用,尽买放生命,莫知其数。今死,径生西方极乐世界,不亦乐乎?”文穆王闻而便将大师免刑释放。

被释放后,永明延寿大师投明州翠岩禅师出家,次参天台德韶国师,发明心要。受法嗣,为法眼宗嫡孙。

三、精进修行  常感瑞应

延寿大师出家以后,白天执劳供众,夜晚习禅修定,每日以野蔬果腹,生活十分淡泊。“执劳供众,都忘身宰”、“衣不缯纩,食不重味,野蔬布襦,以遣朝夕”是《宋高僧传》中所记大师在寺院修行的生活写照。大师常修法华忏,精进禅观,常感瑞应。一日中夜旋绕次,见普贤菩萨像前所供养的莲华忽然在手。

四、佛前拈阄  决意修净

大师思忖素有二愿,一愿终身常诵《法华经》,二愿毕生广利众生。忆此二愿,复乐禅寂,进退迟疑,莫能自决,遂上智者禅院作二阄。一是一心禅定阄,二是诵经万善庄严净土阄。

大师于佛前冥心精祷,信手拈之,七次并得净土阄。由是,大师一意专修净业。诵经三载,见观音菩萨以甘露灌口,从此发得观音辩才。

五、百八佛事  永明化众

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大师受吴越忠懿王邀请,复兴杭州灵隐寺,次年迁住永明寺,接化徒众。大师日行一百零八件佛事为常课,其中重要的项目有:受持神咒(大悲咒、尊胜陀罗尼咒)、念佛、礼佛、忏悔、诵经(《法华经》、《般若心经》、《华严净行品》)、坐禅、说法。每日虔礼十方十佛、释迦、文殊、普贤、弥勒、观音、势至等,每夜施食于旷野鬼神等。

大师发愿求生西方,日念弥陀圣号十万声。日暮时往别峰行道念佛,随从常数百人。清宵月明之夜,时闻螺贝天乐的音声。忠懿王敬重其德,闻此大为感动,感叹:"自古求西方者,未有如此之切也。"遂为大师建西方香严殿以成其志,赐号智觉禅师。

大师住永明十五年,弟子数千人。常为众人授菩萨戒,施食放生,泛爱慈柔。一切功德悉皆回向众生,以作往生净土之资粮。劝勉大众老实念佛,以身作则,坐断一切狂慧口舌,解散一切义学藩篱,精修万行,庄严净土。

六、焚香辞告  著作宏富

宋开宝八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大师晨起,焚香辞告众人,趺坐而化,时年七十二岁。因大师德业学识卓著,被后人推尊为莲宗六祖。

大师著作宏富,有《宗镜录》、《万善同归集》,《神栖安养赋》、《唯心诀》、《受菩萨戒法》等凡六十余部问世。《宗镜录》一百卷,广搜博览,调和当时各宗派间之宗旨分歧。

七、极品往生  德被阳冥

开宝八年十二月二十六早晨,大师焚香之后告别大众,结跏趺坐而化去,是年大师72岁。后来有一僧人从临川来,在大师塔庙旋绕礼拜念佛整整一年,别人问其缘故,他说:“我在病中下入阴间,见阎王殿左面供着一个和尚像,阎王精勤礼拜。我请问他是何人,说是杭州永明延寿禅师,已上品上生于西方净土了。阎王尊重大师道德高妙,所以我才不停地顶礼膜拜。

永明延寿大师法像

弥陀再来

唐末五代十国的时候,永明延寿大师住持净慈寺。当时钱俶王是一个很虔诚的佛教徒——大护法国王,设了一场千僧斋。

通常千僧斋时会有圣僧过来应供,所以当时留了第一个位置给圣僧,谁都不敢坐。等大家到齐了,最后一个人过来,却大摇大摆的坐到预留的上首座位。

大家看了,心想:“你怎么坐在那个位置上?”认为这人实在不懂得分寸。这位僧人被称为长耳和尚——耳朵长得很大、很长,平时也没表现出有什么修行,只是劝人布施而已。

用斋完毕,钱俶王问永明延寿大师:“今天有没有圣僧过来啊?”

永明大师说:“有!”

“是谁呀?”

“定光佛!”

“定光佛?是哪一位?”

“就坐在第一个位置上!”

“长耳和尚?!”

这时长耳和尚已经离开了,钱俶王赶紧派人去把他追回来,想要供养定光佛。

追上来时,长耳和尚已经到了山上,准备进入到山壁里面。后边人匆忙赶到、正要顶礼,长耳和尚回过头说了句话:“弥陀饶舌!”。“饶舌”就是多嘴,透露消息。然后他进去,山壁闭合起来。

去请的人看到长耳和尚隐没进去,虽然无奈,但是听到“弥陀饶舌”——这可不意味永明延寿大师是阿弥陀佛吗?于是赶紧到净慈寺去:定光佛走了,还有阿弥陀佛在也不错啊!

然而,等他们跑到净慈寺门口,传来消息——永明延寿大师圆寂了。既然身份透露,就不能再住在这个世间了。

由此,后世传永明大师乃阿弥陀佛示现,现今阿弥陀佛圣诞日也以永明大师的出生日为准。

迷津之宝筏,险道之导师

有禅有净土,犹如带角虎,

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

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

若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

有禅无净土,十人九磋路,

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

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

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

——永明延寿大师《四料简》

佛教大纲,不外五宗。五宗者,即律、教、禅、密、净也。律为佛法根本,严持净戒,以期三业清净,一性圆明,五蕴皆空,诸苦皆度耳。教乃依教修观,离指见月,彻悟当人本具佛性,见性成佛耳;然此但指其见自性天真之佛为成佛,非即成证菩提道之佛也。

密以三密加持,转识成智,名为即身成佛;此亦但取即身了生死为成佛,非成福慧圆满之佛也。此三宗均可摄之于禅,以其气分相同也。以故佛法修持之要,不过禅净二门。禅则专仗自力,非宿根成熟者不能得其实益。净则兼仗佛力,凡具真信愿行者皆可带业往生。

其间难易,相去天渊。故宋初永明寿禅师,以古佛身示生世间,彻悟一心,圆修万行,日行一百八件佛事,夜往别峰行道念佛,深恐后世学者不明宗要,特作一四料简偈,俾知所趣。

第一偈云

其第一偈云“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者:盖以其人既彻悟禅宗、明心见性,又复深入经藏、备知如来权实法门,而于诸法之中,又复唯以信愿念佛一法以为自利利他通途正行,《观经》“上品上生,读诵大乘,解第一义”,即此是也。

“犹如戴角虎”者,以其人禅净双修,有大智慧,有大禅定,有大辩才,邪魔外道闻名丧胆,如虎之戴角威猛无俦。有来学者,随机说法:应以禅净双修接者,则以禅净双修接之;应以专修净土接者,则以专修净土接之。无论上中下根,无一不被其泽,岂非人天导师乎?

至临命终时,蒙佛接引,往生上品,一弹指顷,华开见佛,证无生忍,最下即证圆教初住,亦有顿超诸位至等觉者;圆教初住即能现身百界作佛,何况此后位位倍胜,直至四十一等觉位乎,故曰“来生作佛祖”也。

第二偈云

其第二偈云“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若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者:以其人虽未明心见性,然却决志求生西方。佛于往劫发大誓愿,摄受众生如母忆子,众生果能如子忆母,志诚念佛则感应道交,即蒙摄受。力修定慧者固得往生,即五逆十恶,临终苦逼,发大惭愧,称念佛名,或至十声,或止一声,直下命终,亦皆蒙佛化身接引往生,非万修万人去乎?

然此虽念佛无几,以极其猛烈,故能获此巨益,不得以泛泛悠悠者较量其多少也。既生西方,见佛闻法,虽有迟速不同,然已高预圣流,永不退转,随其根性浅深,或渐或顿,证诸果位,既得证果,则开悟不待言矣,所谓“若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也。

第三偈云

其第三偈云“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者:以其人虽彻悟禅宗、明心见性,而见思烦恼不易断除。直须历缘锻炼,令其净尽无余,则分段生死方可出离。一毫未断者勿论,即断至一毫未能净尽,六道轮回依旧难逃。生死海深,菩提路远,尚未归家,即便命终,大悟之人,十人之中,九人如是,故曰“十人九蹉路”。蹉者蹉跎,即俗所谓耽搁也。阴境者,中阴身境,即临命终时,现生及历劫善恶业力所现之境。

此境一现,眨眼之间,随其最猛烈之善恶业力,便去受生于善恶道中,一毫不能自作主宰,如人负债,强者先牵,心绪多端,重处偏坠,五祖戒再为东坡,草堂青复作鲁公,此犹其上焉者,故曰“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也。阴,音义与荫同,盖覆也。谓由此业力盖覆真性,不能显现也。瞥,音撇,眨眼也。有以蹉为错,以阴境为五阴魔境者,总因不识禅及有字,故致有此谬误也。岂有大彻大悟者,十有九人错走路头,即随五阴魔境而去、著魔发狂耶?夫著魔发狂乃不知教理、不明自心、盲修瞎炼之增上慢种耳,何不识好歹以加于大彻大悟之人乎?所关甚大,不可不辨。

第四偈云

其第四偈云“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者:有谓无禅无净即埋头造业、不修善法者,大错大错。夫法门无量,唯禅与净最为当机。其人既未彻悟,又不求生,悠悠泛泛,修余法门。既不能定慧均等、断惑证真,又无从仗佛慈力、带业往生。以毕生修持功德,感来生人天福报。现生既无正智,来生必随福转,耽著五欲,广造恶业。既造恶业,难逃恶报。一气不来,即堕地狱,以洞然之铁床铜柱,久经长劫,寝卧抱持,以偿彼贪声色、杀生命等种种恶业。诸佛菩萨,虽垂慈愍,恶业障故,不能得益。

清截流禅师谓修行之人若无正信求生西方、泛修诸善名为第三世怨者,此之谓也。盖以今生修行,来生享福,倚福作恶,即获堕落,乐暂得于来生,苦永贻于长劫。纵令地狱业消,又复转生鬼畜,欲复人身,难之难矣!

所以佛以手拈土,问阿难曰:“我手土多,大地土多?”阿难对佛:“大地土多。”佛言:“得人身者,如手中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犹局于偈语,而浅近言之也。

永明禅师恐世人未能将禅净之真义观察清晰,故作此偈以明之,可谓迷津之宝筏,险道之导师,厥功伟矣!

(出自《印光大师全集问答撷录》)


©声明:本文来源于弘化社,如对转载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删除。

Previous
Previous

念佛当晚亡父脱苦

Next
Next

杀生导致撞车、瞎眼、肺癌、切胆肾、家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