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电台】念佛志在净土,为何不愁开悟?——《上海护国息灾法会法语》32

净土电台印祖文摘频道

♬点击播放收听录音声明:本文音频由唱吧提供,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净土电台学佛基础目录》[su_button url="https://www.shouyueliang.com/fo/jtdtyzwzpdxfjcml.html" target="blank" background="#7D7DFF"]➯点击进入阅读[/su_button]


[原文:]其第二偈云,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若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者。以其人虽未明心见性,然却决志求生西方。佛于往劫,发大誓愿,摄受众生,如母忆子,众生果能如子忆母,志诚念佛,则感应道交,即蒙摄受。力修定慧者,固得往生。即五逆十恶,临终苦逼,发大惭愧,称念佛名,或至十声,或止一声,直下命终,亦皆蒙佛化身,接引往生,非万修万人去乎。然此虽念佛无几,以极其猛烈,故能获此巨益,不得以泛泛悠悠者较量其多少也。既生西方,见佛闻法,虽有迟速不同。然已高预圣流,永不退转,随其根性浅深,或渐或顿,证诸果位。既得证果,则开悟不待言矣。所谓,若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也。[白话:] 第二个偈子: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若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这个人虽然没有明心见性,但是却志愿坚决,求生西方,毫不动摇。我们在《佛说无量寿经》当中看到,阿弥陀佛往昔发过大誓愿,摄受众生,如同慈母忆念子女一样。众生如果也像幼子忆母一样,至诚念佛,那么就能感应道交,蒙佛摄受。竭力修行,定慧等持的人,往生当然没有问题,即便是那些五逆十恶的罪人,临终的时候,地狱苦相现前逼迫,那时他宿世善根发露,发大惭愧心,称念佛名,哪怕只有十声,甚至只念了一声就死了,他也能蒙阿弥陀佛派遣化身过来接引他往生极乐。这难道不是万修万人往吗?但是要特别注意,这个危急关头,虽然念佛寥寥无几,但是被恶相惊吓,向阿弥陀佛求救之心极其猛烈,所以能够获得如此不可思议的巨大利益,这个时候不能与平时泛泛悠悠念佛来单纯比较数量了。普通人平时做不到这么猛烈发心,那就应当通过数量来弥补质量,每天至少一万佛号以上,或者108遍大悲咒以上,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灵活制定功课标准,多多益善。一旦往生西方,虽然品位高低有不同,见佛闻法的时间有快有慢,但是都已经高预圣人之流,永远不会退转。后续就会随着根性的深浅,或者渐渐提升,或者顿超,逐渐证得各种果位。既然都证果了,区区开悟那是不值一提了。这就是所谓的:若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之前有师兄劝末学说:《坛经》是六祖依照中国人的特点、文化,讲述了人怎样觉悟,悟后是什么状况,所以更为切合中国文化,清净无染,本身是佛。很适合我们修习。法布施不在于介绍多少法,因为法无穷尽,佛无定法,法就是为开示众生而因人施教的言语,每个人的执着不同,佛祖的开示各异,所以有八万四千法门之说,其实自然之理都是万法,只要能让人开悟的法就是正法。法法唯一,一切法都是心法,要让法为众生所了解,所体悟才是好的布施。就如播种,随便撒些种子,不管不问,收获由天是一种。精心耕耘,除草施肥,解嫌答惑也是一种。这种言论就是典型的搞不清净土法门的要旨。若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我们修行净土法门,目标是去极乐世界修行成佛,区区开悟怎么能作为我们的远大修行目标呢?印光大师在《复丁福保居士书九》当中曾经这样开示:[白话:] 《坛经》里面虽然有义路,但是如果读者没有开宗眼,那么往往不是挽宗作教,就是以迷为悟。挽宗作教的意思上次解释过,就是把禅宗祖师在特定情形下教化特定众生的机锋转语当作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经典教言。这个可以说是大错特错。打个比方,好比砒霜在特定情况下,能够治疗某种疾病。结果呢,有人把砒霜当成保健品,到处推销,希望人人都每天吃点砒霜。所以唐朝的裴公美说过:读《坛经》,如果能够得其妙旨就能速成佛道,如果会错意的话就会速入地狱。印光大师说:我连教家都不通,更何况宗家呢?但是对于宗门教下的门庭还是知道一些入门的路径,可惜自己没有脚,又没有眼睛,所以没办法去涉猎了。印光大师都这样说了,我们又怎么会不自量力去研究《坛经》呢?《坛经》这部经能够利益人,也能够误导人。如果能于法法头头,揭示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要旨,同时又不违背教义,那么即便是誉为六祖出世,也不为过啊。否则的话,你既不能让人明心见性,又可能因为你不恰当的机锋转语违背教义,误导别人,那就宗门教下两方面的利益都弄丢了啊。如果看懂了印光大师的开示,你就不会觉得自己研究《坛经》有什么得意了。如果看不懂印光大师的开示,估计你就更看不懂《坛经》了。对于精进群之外,我们不要去管人家,喜欢看什么就看什么,我们不要多嘴多舌。

作者:滕建波    配音:安愚

声明:本文由精进群义工根据文钞编译,欢迎转载。

Previous
Previous

【原创】改变思想行动后,向观音菩萨求子得子

Next
Next

【原创】给菩萨烧元宝后梦见与女鬼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