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显法师,乱世寻法

法显法师历史上,佛法西来的过程中,绝大部分人都只知道西行万里取经的玄奘法师。现实中,西行取经的人非常多,从西方而来,在中国传播佛法的人也非常多,法显法师就是其中杰出的一位。法显法师是中国第一位到古印度取经求法的人,六十五岁的法显法师等人从长安出发,经西域至天竺,游历20多个国家,收集了大批梵文经典,前后历时13年,七十八岁归国。归国后又翻译出大量佛经。他翻译的《摩诃僧祗律》,也叫大众律,为五大佛教戒律之一,对后来的中国佛教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法显法师还将自己西行取经的见闻写成了一部不朽的世界名著-----《佛国记》,也是一部重要的历史文献,是研究当时西域和印度历史的极为重要的史料。一、乱世寻法法显法师生活在战火纷飞的东晋,人们因战乱颠沛流离,身心俱痛。而此时的法显法师已在佛法甘露的滋养中长大,并成为一位具足戒的比丘。在修行生活中对他影响最大的就是佛家的戒律,所谓戒律就是佛陀针对出家众制定的律法,也是僧众的日常行为准则,出家僧众修行至高无上的生活内容就是戒律。此时,虔诚的信仰和执著的信念已成为法师心中一种坚定的力量。故而,每年的夏季,法师也按佛制结夏安居。所谓结夏安居,就是在每年夏季的三个月,僧人都会选择一个寂静的地方,潜心修行安住;修行方式虽然严苛,但是饶益身心。正是这样三十年如一日的自律修行,让法显法师从一位身体柔弱的僧人成长为一位身心强健的修行者。山中岁月老,人间几度秋。这个时候,外面的世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远方的长安城五重寺内,当代著名的高僧大德道安法师和其翻译的浩如烟海的经藏,吸引了年近五旬的法显法师;所以,法师第一次离开家乡,踏上了求法的征程。道安寺二、经行万里经过长途跋涉,法显法师到达了长安五重寺。不顾旅途辛劳的法师,一下子就被恢宏的建筑和庄严的道场所震憾了,而让他更为欣喜的则是藏经阁里浩如烟海的佛典,法师如饥似渴地享受着佛法甘露的滋养,并在无数高僧大德面前听受佛法。后来的《高僧传》这样评价此时的法显“志行明敏,仪轨整肃”。由此,说明了法师一生都是严持戒律,因为只有戒律严谨才能行止有度,仪轨整肃。而此时,大量弟子和信众的敬仰并没有让法师感到一丝安乐。当时僧团虽然日益壮大,然而并没有一套完整的戒律让僧众作为行为准则;从而使僧团之间矛盾日益激烈。这就是律藏缺失的后果!法显法师正是因为这样的缘起,而决心西行,求取佛陀所说的律藏。公元399年,62岁的法显法师,与志同道合的僧侣一行十人,自此踏上西去的征程。在那个没有任何代步工具的年代,法师们背着沉重的行李,沿着丝绸之路,不畏艰险,义无反顾地向西而行。亦如法师所云:“宁愿西行一步死,绝不东土半步生”。这种一息尚存,契而不舍的精神深深打动了几代国人,鲁迅先生也说:“法显法师是中国的脊梁……”经过长途跋涉,法显法师一行人面临了西行第一个挑战——白龙堆沙漠。法师后来回忆道:“极目四望,沙漠无边无际,天无飞禽,地无走兽。除了死人枯骨外无任何路标,唯有恶鬼横行,不幸遇上必死无疑。”经过17个日夜的艰辛路程,他们终于走出了沙漠,到达了西域第一个国家“楼兰”。此后,经过不友好的小国后,到达小乘佛法兴盛的于阗国,而此前,西行最远的国人到了于阗国便停止了脚步。这时候有诱惑的声音告诉他们,此国也有一些佛典,将其带回后就能获得无上荣光。法显法师不为所动,保持初心。如法师所云:“我中土僧人无一在天竺求得真法,我法显定要做这第一人”。于是,法师一行人义无反顾向西而行。经过了强盗横行的葱岭,他们到达了雪峰。在这个雪域高原上,一年四季都是大雪纷飞,而且雪崩随时会发生。经过一个月的艰难步行,终于成功走出了这片雪域高原。写到这里,我不由悲从心起,潸然泪目。这种冰天雪地的地方可能是零下几十度,花甲之年的法师是如何战胜恶劣自然环境的?这其中除了法师们坚强的意志,一定还有诸佛菩萨的无上加持。公元399-402年,经过三年的艰辛长途步行,终于抵达了印度。并在宏伟的弥勒圣像前参拜,此弥勒圣像亦是接受了东土第一位僧人的礼拜瞻仰。经过了惊险陡峭的印度河渡口,法显法师一行来到了犍陀罗国,因目睹了国内国衰而法存的景象,而更加坚定了求法的决心。此时,法显法师一行也迎来了西行僧侣第一次分流:有的选择回国,有的到别处求法,留下来只有慧静和道整两位法师愿意随法显法师继续西行前往天竺。公元403年3月,他们三人前往中印度,翻越塞费德科山脉北阴面时,因正值春寒,大病初愈的慧静倒在了雪地中再也没起来。西行取经的大愿还没有实现,同行道友却溘然长逝,一向坚毅的法显法师此时亦流下了悲痛的眼泪。这是西行四年法显法师第一次流泪,可以想象,法师内心是多么的重视同修道友之情!但恶劣的环境和悲痛的心情并没有击垮他,埋葬好慧静法师后,他毅然决然地往佛陀家乡前行。法显法师和道整法师跋山涉水,终于来到了梦寐以求的佛陀故乡——迦维罗卫城。而眼前的景象却是他们没想到的:举目四望整座城池已然荒废,只有零星几户农户家庭居住,道路上行走着被人们奉为神物的大象。昔日佛祖荣光已成过眼云烟;佛法在家乡业已凋零。法显法师不禁黯然神伤,这是法师第二次落泪,为了佛祖,更为了信仰。他独自暗忖:“如果在佛祖的家乡都找不到律藏,那我该上哪里寻找呢?!”怀着悲伤的心情,在公元405年春天,他们带着最后一线希望,向南渡河,来到了摩竭陀国的都城,巴连弗王城内著名的大乘寺。这个国家国富民强,无论大乘小乘佛法都十分兴盛。他们拜见了当地闻名的大法师——罗沃私婆迷,并在其帮助下学习梵文和佛典。公元405-407年间,法显法师度过了两年快乐的闻思修行的时光,并学习用铁笔将律藏刻在贝叶上(因为当时的中印度还没有造纸术,人们都是用刻的方式记录佛经,亦是非常消耗体力的)。经过两年的时间,律藏全部抄写完毕。可正准备返回故土之际,道整法师却不想回国了,他认为此地戒律严整,更适合闻思修行,并劝法显法师也不要回国了,而法显法师却拒绝了,他说:“人各有志,我不忘初心,当时西行亦是为东土众生求取戒律而来,倘若半途而废,东土众生势必还在求取律法的路上迷茫,佛法又如何在东土发扬光大?!”带着这样的决心,71岁的法显法师于公元407年携着沉重的律典独自一人踏上了东归的路途。三、携律东归法显法师踏上了东归的漫长路程,一个古稀老人只身一人携着千斤重担,该何去何从?!迷茫的不是自己的生命,而是这千辛万苦才得来的律藏,倘若不能带回祖国,那故国的众生就要在修行的路上经历更多的迷茫。人有善愿,天必从之。这时一个偶然经过的西域商人告诉他,在前方岛国有商船会定期往返中国。这个消息给法显法师带来了无尽的希望。他来到了多摩梨底国,这里是印度重要的水路交通中心,而拥有惊人求知欲的法显法师,却被这里浓厚的佛教氛围所吸引,并决定静心研习绘制佛像。“心生种种画,画生种种心,心画不二者,即是如来身。”绘制佛像是一种修行方式,亦能为故国众生带来利益;法师用两年时间习得了绘制佛像的本领。为了寻找港口,他来到了一个岛国——狮子国,也就是现在的斯里兰卡,相传这里是拥有最纯净佛法的国家。在这里的无畏山寺的藏经室里,法显法师发现了很多前所未闻的佛典,如:《长阿含经》、《弥沙塞律藏》。公元411年,他在无畏山寺里抄写完成了自己发现的所有经典,结束了十二年求法之路,准备回国。他只身一人,怀着无比感伤的心情,在寺院内见到客商以中国的团扇供佛,而触物伤情。法显法师第三次潸然泪下,这次不是为了故友,不是为了佛祖,而是对家乡无尽的思念。法显法师携着珍贵的律藏,乘上回国的商船,依依不舍地向佛陀故里顶礼告别。可是,才上船两天就发生了大风海难,他把随身的物品全扔下大海,唯独没扔下佛经。经历了十三个昼夜的大风,商船只随风飘行,一百多天后飘到了岛国—耶婆提。在这里修整了五个月,商船修好后便继续返航回国。在一个漆黑的夜晚前所未有的狂风暴雨来临了,商船摇摇欲坠,危在旦夕。所有人都慌乱地用古老的方式,向自己信仰的神灵祈求;唯有法显法师临危襟坐,面不改色。此时法师内心仍然最担心律藏的安危,亦虔诚向三宝祈祷。这时,信仰婆罗门的商人却起歹念,要将法显法师扔下大海祭祀海神,以平息风暴。幸好此时一位中国客商挺身而出救了法显法师。终于,经过三个月的航行,法显法师在青州崂山(今山东青岛)登陆,而崂山也迎来了第一位75岁的海归者。年逾花甲西行求法,已近耄耋东归送经;法显法师创造了一个伟大的奇迹。而九死一生归来的法显法师并没轻松,新的使命又开始了。公元412年,法显法师行至建康,在道场寺和佛陀跋陀罗法师一起翻译了佛经十二部,60余卷,上百万余言之多。其中有《摩诃僧祗律》和《大般涅槃经》等等。佛国记公元414年,77岁的法显法师离开了建康道场寺,在江陵辛寺潜心修行,并完成了举世瞩目的《佛国记》。完成了《佛国记》后,法显法师最后一次礼拜了佛祖,于86岁高寿逝世。回顾法师的一生,自三岁踏入佛门,二十岁成为具足戒的比丘,五十岁到长安求法修行,六十二岁西行求法,法显法师的一生都奉献给了自己的信仰,以他对佛法坚定的信念和对众生的慈悲之心,完成了前无古人的伟大壮举。©声明:本文由华岚师兄推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删除。

Previous
Previous

素食者遇到非全素应酬时,该如何应对?

Next
Next

【原创】大悲咒加持 肝脏结节神奇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