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故事】我们为什么要听从佛祖的教导?

  作者:滕建波  佛说马喻经第四十二  昔有长者。畜一好马。初得之时。志操犇突。不可御调。适欲被骑。举前两脚。跳上游逸。四出横走。不从径路。入于沟渠。突树墙壁。其主长者。甚怀瞋恨。还归在家。鞭挝酷毒。不与水草。独令穷困。饥饿心恼。而自克责。心中无计。不知何施。空中声出。则告之曰。顺从其主。时无患难。时马心解。  以前有长者养了一匹好马,刚开始的时候,性格暴躁,难以调御。主人骑上去的时候,这匹马就举起前脚,上蹦下跳,专门挑一些不好走的地方,不按大路走,沟里,树林,墙壁边上,哪里不好走就走哪里。让主人很不爽。回家之后,就用鞭子狠狠地打那匹马,而且不给他喝水不给他吃草,让他饥渴交加。那匹烈马这下也无计可施,不知道该怎么办。  这时,空中传出声音,告诉他:你要顺从你的主人,那就没有这个苦难了。当时那匹马就开窍了,知道该怎么做了。  明日长者。故乘骑试。以着鞍勒。马即受之。不复跳踉。骑上鞍住。亦不为态牵。东西南北。行从而不违。与谷饮之。随时消息令饱满肥盛气力。后骑将行。转遂调柔。日日成就。  第二天,长者又来试骑这匹马,把马鞍缰绳放上去,马就乖乖地接受,不再调皮,也不恣意妄为,一切按照长者的指示来办。于是长者就给他饮食,让他吃饱喝足,恢复体力。后来骑着外出,(烈马)越来越温顺。  后生二子。至数岁。长者乘之。后不顺从。跳踉横走断绝缰靽。捶杖加之不以改行。还归饿之。乃思己殃。食以臭草。饮以浊泉。自作己受。何所复怨。夜行见母。长跪问言。今者大家。独见憎毒。不得水草。挝鞭甚酷。母独高处。不念亲戚。行来欣欣。一身喜乐。高望远视。犹若鸿鹄。不忧子孙独遇此酷。其母答曰。是卿身过。何所怨责。长者授勒被鞍。即便受骑。汝随顺东西从之。便见爱耳。斯事极易。而卿反之。故获此殃。  后来这匹烈马生了两匹小马,长大之后,长者试着去骑,结果这两匹小马驹也跟妈妈当年一样调皮,不听使唤。于是长者又让他们吃点苦头,鞭打他们,饿他们几顿,然后让他们吃臭草,喝浑浊的水。他们自作自受,然后晚上过去见母亲,跪在地上说:现在主人歧视我们啊,不给我们喝水吃草,使劲鞭打我们。母亲独自享福,不关心我们这些子女啊。你是过得逍遥自在了,却不担心我们这些子女受到这样的待遇。  母马说:是你们自己调皮,自作自受,有什么好埋怨的呢?长者给你们披上马鞍,你们接受就好了,你按照长者的意思,让你往东你就往东,让你往西你就往西,这样就能得到长者的喜爱了。这个事情很容易,你非要反着来办,那就只能自作自受了。  子闻母教。明日即从。长者试之。安然顺之。骑之授身。令行即行。令住寻住。长者大喜。马即调良。饮食随时。与母无异。假以为喻。长者谓佛。马喻学人。不受佛教。放心恣意。不从道化。故为说法。令知去就。跳踉走行。不可制者。加以捶杖。为演五戒十善。生天人中。罪者示以地狱、饿鬼、畜生。勤苦之难。三界之患。往来轮转。无一可安。  小马驹听到母亲的教诲,第二天就按照母亲的教诲去做。长者试骑,他们非常听话,非常顺从,要走就走,要停就停。长者非常欢喜,马调顺之后,就为他们提供优良的饮食,跟母马一样。  这是一个比喻,长者就比喻佛,马就比喻凡夫,不接受佛祖的教诲,肆意妄为,不接受佛祖的教化,所以先为他们说法,让他们知道应该怎么做。  如果为所欲为,不听教化,那就会挨打,告诉他们如果遵从五戒十善,那就会生到天上,如果违反,那就会生到地狱,饿鬼,畜生,受尽苦难,三界如同火宅,六道轮回,其实没有一个地方是安全的。  设不犯恶。五戒十善。乃开化之。四等六度。神通之行。在于十方诸佛共会。三毒消除。去诸阴盖。其子从母。长跪问曰。前闻其师所行法则。师说深浅之行皆有意。故五戒十善因。为天人说。空无相愿。六度无极。四等四恩。不在生死。不住灭度。乃入正真。勇果之徒。处神通乘。周旋三界。度脱一切。  如果不作恶,奉持五戒十善,那就可以继续教化,学习四无量心,学习六波罗蜜,证得神通。能够常随佛学,熄灭贪嗔痴三毒,除掉五阴五盖。小马驹对母亲长跪说:之前听师父说的法则,有的深,有的浅,原来都是有道理的啊。  五戒十善为天人说,这个还不是最终目标,等层次提高了,还要继续说空、无相、无作三解脱门,说六波罗蜜,说四无量心,要报答四恩,脱离生死苦海,也不入涅槃,而是神通具足之后,在三界普度一切众生。就好像以前介绍过的,去了极乐世界,七天就能学会如幻三昧,那你再来娑婆世界度化有缘众生,那就比现在要更加得心应手了,而且最重要的是,你有阿弥陀佛的弘深誓愿作为铠甲,永不退转,你不会在度化众生的过程中又堕入生死轮回不能自拔。  经文出自:小乘阿含部·第0665部       佛说生经五卷       西晋三藏竺法护译  ©声明:本文选自净土义工博客,没有版权,欢迎转载。

Previous
Previous

【原创】劝人念佛涉因果,阿弥陀佛解救我✨

Next
Next

【精进群佛经班】第73次分享(03D14-分享大悲心陀罗尼经-V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