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选拔与考察标准

[白话:] 接到来信,不胜痛心悲伤,我国多年以来,不是遇到天灾,就是惨遭人祸。虽然从根源来说,都是由于过去现在的恶业所导致的恶果,从近因来看,也多半都是执政的人,独断专行,只顾自己的私欲,不依照公理,导致乱上加乱。而一班可上可下的人,都被外界恶劣环境影响,都去做了匪徒,真是没有办法,无可救药,真是可痛可叹啊。这封信写于1925年左右,还是民国军阀混战的时期,百姓苦不堪言。私欲重的人得势掌权之后,最后受苦的还是老百姓。所以干部官员的选拔标准非常重要,标准不正确,选出来的人往往就是祸国殃民。关于选择人才,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面有一段话,得到广泛的认同,中国新时代的干部选拔标准也与此相吻合,我们来看看: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云梦之竹,天下之劲也,然而不矫揉,不羽括,则不能以入坚;棠溪之金,天下之利也,然而不熔范,不砥砺,则不能以击强。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则?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之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为害岂不多哉!夫德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所爱。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馀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岂特智伯哉!故为国为家者,苟能审于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后,又何失人之足患哉!出自:《资治通鉴 周纪》背景:春秋时期,晋国有四大家族,最强盛的是智家,最弱的是赵家,另外还有韩家和魏家。智家非常贪婪,约上韩家和魏家去攻打赵家,想要吞灭赵家。赵家在生死存亡的关头,说服了韩家和魏家,反过来把智家灭了,这就是三家分智的故事。司马光对这段历史发表感言:智伯的灭亡,是因为他的才智胜过道德啊。要知道,才智与道德是有区别的,但是世俗人却往往分辨不出来,把有才和有德通通认为是贤人,所以导致看走眼看错人。什么叫做才呢?聪察强毅,这些方面叫做有才。聪明伶俐、明察秋毫、坚强、刚毅,这些可以叫做有才。才的意思可以是:才智、才华、才能等等。意思是有能力,可以完成任务。什么叫做德呢?正直中和,这些叫做德。正派、质直、中庸、和顺,这些叫做有德。可以认为能够降伏私欲,依照天道公理来行事,这种叫做有德。才就是德可以使用的资源,比如一把刀;德就是才的统帅,比如拿刀的人。云梦棠溪这段没讲到点子上,我们略过。按照德才比例,司马光把人分成四类:1、圣人:德才都是满分。为了方便理解,德的分值从-9到9,-9是极度缺德,9是非常有道德。才的分值从0到9,0是完全没有才能,9是非常有才能。圣人的分数,就是9.9分。2、君子:德行超过才智。比如9.5,8.5,7.5,6.5,这些都可以叫做君子。德行分数比才智分数更高。3、愚人:德才都没有。0.0,-1.0,-9.0,这些都叫做愚人。道德也没有,才能也没有。4 小人:才智超过德行比如0.9,-1.9,-9.9,德行是-9,才智是9,这种叫做小人。组织部选拔干部的标准:优先选圣人,其次选君子,如果这两者都没有,那就宁愿选择愚人,也不选择小人。因为愚人的-9.0比小人-9.9还要略胜一点。为什么要按照圣人、君子、愚人、小人这样的优先级选拔人才呢?因为君子有道德作为指引,能够战胜自己的私欲,就会用自己的才智去行善,造福社会。小人缺德,甘心成为私欲的奴隶,就会利用自己的才智去作恶,危害百姓。君子用能力去行善,那就会众善奉行。小人用能力去作恶,那就会无恶不作。愚人因为没有道德,他也想作恶,但是他没有才智,就好像刚出生的小狗狗想要咬人,人很容易制止他。而小人的才智勇力能够让他干成坏事,如虎添翼,那就危害很大了。有德的人,大家觉得严肃,有才的人,大家觉得喜爱,严肃的人就容易被人疏远,喜爱的人就容易被人亲近。所以考察干部的人,往往会被干部的才智所遮蔽视野,往往会遗漏了更重要的德行考察。自古以来,国家的乱臣,家中的败家子,因为才能有余,德行不足,最后导致国破家亡的例子,多得很啊,哪里只有智伯一个人呢?所以为国为家的人,应当分清楚德和才的分别,并且知道正确的先后次序,那就不会担心选错干部了。再打一个不太恰当的比方,方便大家理解四种人的区别:1、圣人就好比是大公无私的人掌握最厉害的武器,造福世界。2、君子就好比是大公无私的人掌握普通的武器,可以造福一方。3、愚人就好比是极度自私的人拿着玩具武器,危害有限。4、小人就好比是极度自私的人拿着各种武器,道德越低下,武器越厉害,危害越大。中国目前已经进入伟大复兴的新时代,新时代的干部选拔标准: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心中有戒,清正廉洁。心中有民,勤政务实。信念坚定,公道正派。德才兼备,以德为先:这就是优先选择圣人和君子。心中有戒,清正廉洁;心中有民,勤政务实;信念坚定,公道正派。这三条都是强调有德,说明有德的具体表现。心中有戒,清正廉洁:这是战胜私欲,不要为了满足私欲而贪腐。心中有民,勤政务实:这是在战胜私欲的基础上,还能发心利益人民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当然更有德。信念坚定,公道正派:这是讲战胜私欲、全心为民的信念要坚定不移,不能被私欲占了上风,心怀公理天道,作风正派。这也是说有德的具体表现。有德既然这么重要,那就必须要进一步弄清楚什么叫有德,怎么样才能让自己德行天天长。司马光认为正直中和之谓德,这个是让大家容易理解的一种说法。宋朝提出的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也是大家容易理解的一种说法。通过这些说法,我们要能够看到,有德深层次的含义就是《大学》所讲的:明明德。彰明自己本具的明德。明德的意思就是说,我们的灵魂本来具足光明之德,但是被贪嗔痴等烦恼缠缚,没办法彰显出来。灵魂就是神识。有德的意思就是让自己本具的明德彰显出来。怎么样才能彰显呢?战胜贪嗔痴,明德自然彰显。贪嗔痴很顽固,从哪里下手呢?普通人可以从战胜不合理的私欲入手。这个就叫做格物。格除不合理的物欲。修身为本,格物第一。战胜物欲之后,逐渐淡薄我执了,才能逐渐与天道公理相融合。有些所谓的大师,贪图名闻利养,用各种方法敛财,喜欢吹牛,吹嘘自己天下第一,这种话也只能骗骗没有眼力的愚人,明眼人一听到这种论调,跑得比兔子还快,不管对方的名头有多大。生死关头,那些虚名通通不管用。贪图名利,私欲深重,你居然也认为是大师,你不上当谁上当呢?在儒家来讲,有德就是从格除物欲入手,通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彰明自心本具明德,然后亲民、止于至善。也就是佛法所说的: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自觉觉他觉圆满。从这个角度,在这个层次,可以说儒教和佛教是一致的。有人问,那儒教和佛法有什么区别呢?打个比方,幼儿园的时候教数学:1后面就是2,2后面就是3;大学教数学,2确实在1的后面,但是1后面还有1.1,还有4/3,有理数、无理数等等。儒教好比小学,讲大家容易接受的内容;佛教好比大学,在小学的基础上,讲更加究竟的内容。比如说明明德这件事情,儒家开了头,指了方向,但是当时佛法还没有传过来,缺乏足够的理论基础,有些事情没办法说得究竟圆满。如果只限于这个程度,宿根深厚的圣贤君子当然能够受益,但是更多的根性陋劣的普罗大众就会说:明明德这么难,人生只有短短几十年时间,有谁能在今生做到明明德呢?反正是做不到,干脆不做了,该吃吃,该喝喝,先纵情享乐再说,何苦为难自己呢?程朱理学家没有办法回答这个问题,只能强词夺理,不能以理服人。遇到这类问题,唯有依据佛法阐明的公理,才能圆满解答。什么公理呢?三世轮回和因果报应。三世轮回告诉我们有来世,这一世之后,灵魂不会消散,还会继续轮回,我们这一世没有明明德,来世可以继续接着修。因果报应告诉我们功不唐捐,现在努力修德,种下善因,今生来世必定会有对应的善报。有了这两个理论基础,之前的邪见自然就不攻自破了。方便大家理解,我们结合现在的实际情况打个比方:党组织希望每一位党员都成为优秀党员,成为优秀干部,造福人民。如果只考察任期内的GDP增长情况,以此作为干部升迁的依据,那就会有人在这一任内用各种手段提高GDP,达到自己升迁的目的,比如涸泽而渔,破坏环境,换取发展。我们把一任当做一世,如果没有下一任,官员就会只看这一任内自己能不能升迁,不会管下一任洪水滔天。如果说你这一任通过不合理的方法干出政绩,获得升迁,去其他地方任职,如果后续前任的政绩出现问题,将会终身追责,那你就会更加慎重了。多任就好比三世轮回;终身追责就好比因果报应。[原文:] 接手书,不胜痛伤。吾国多年以来,不是天灾,便是人祸。虽其源,皆由过现恶业所致。亦半是执政之人,专务己见,不依公理,以致乱中生乱。而一班可上可下之人,悉作匪类。直是无法可设,莫能救药也,可痛可叹。

作者:滕建波

©声明:本文由精进群义工根据文钞《复陈士牧居士书五》编译,欢迎转载。

Previous
Previous

精进群2019年6月功课简报

Next
Next

【原创】学佛修行后的诸多感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