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光大师:办学堂既崇古,又要善于根据实际情况变通
♬点击播放试听有声书 声明:本文音频由讯飞有声提供,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白话:] 庐山学堂的名称,印光大师听王幼农说过,意思是一位大通家所办的学校。然而这种世道,想要成就真正的人才,如果事事都要学生自己做,那么学习的时间就少,做事的时间多,对于上根人还有机会,中下根就难以成就了。在这种时机,学生如果不作文,想要学成,文章自然契理适宜,这恐怕不是普通人所能做到的。听锡官说,该学校经常让学生下山挑布,女学生织的布,送到山下染坊,染好之后取回山上做衣服。来去一百多里路,不给盘缠路费。这个话恐怕并非完全属实,然而他不体恤外出的情形,也可以略见一斑。锡官是送一位南京的病生回家,锡官的病也很重,所以次斌留他在家,不让他再去庐山学堂,纵然去了,也只能学习做老农老圃,对于读书作文,想要适用,那就非常困难了。这位校长,大概是想要矫正时弊,却呆板的执著于古代的规定,不善于根据实际情况变通,从中摘取益智益身益世的方法。然而,其他的学堂,经常是学了一点知识,却把人格学坏了。这个学堂里面,至少不会学坏人格,唯有这件事,还算可慰。要知道,古人是半耕半读,现在的人却是离家去学习,怎么能直接照搬半耕半读的方法来培植现在的人才呢?煮饭,种菜,割柴这些事情,适宜请佣人来处理,其他的事情,学生自己来做。这样既不过于费时,不过于劳累,又不会生出骄奢之心,这样就可以了。可惜这位校长,没有这样的见解,导致一番好心,最终没有什么成就,这也是末法时代最可怜悯的一番情状啊。[原文:] 庐山学堂之名,光久闻幼农所说,意谓是一大通家所办。然当此时世,欲成就真人材,事事皆学生自为,则为学之时少,作事之时多。上根则可,中下未免难以成就。当此时际,学生不作文,欲学成,而文章自会契理适宜,恐非普通人所能冀及。又闻锡官云,屡令下山挑布,(女学生所织之布,送山下染房染好,取回做衣服。)来去百多里,不给盘费,此语似非实。然其不体恤出外之情,亦可于此概见。锡官系送一南京之病生回。而锡官之病亦甚重,故次斌留之,不令又去。纵去,也只可学老农老圃,其于读书作文,即欲适用,则难乎其难。此校长盖欲矫时弊,而泥执古规,不善变通,以取益智益身益世者。然诸余学堂,每每学坏人格。此学堂中,唯此一事,尚为可慰。古人半耕半读,今人离家从师,何可以半耕半读之法,培植人材。煮饭,种菜,割柴之事,宜令佣人为之。余事学生自为,则不费时,不过劳,不生骄佚,庶乎可矣。惜此校长,未见及此,致一番好心事,仍复无所成就,此亦末世最可怜悯之一番情状也。 作者:滕建波©声明:本文由精进群义工根据文钞《分享《复念佛居士书》(即永嘉某居士)》编译,欢迎转载。